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资讯 >> 公司新闻 >> 正文
公司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应邀为公司师生作线上专题报告

发布日期:2022-04-30


4月2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在线为det365在线平台师生作了题为《从“乡土中国”到“城乡融合中国”:塑造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det365在线平台经理徐莹教授主持,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其他兄弟院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王立胜书记以时间轴为主线,对乡村文明的百年巨变进行了梳理、总结。首先,王立胜书记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展示了中国乡村“数千年未有的百年巨变”,其次,对“乡土中国”这一传统乡村文明的范式进行了解读,再者,深入剖析了乡村文明自清末民初以来百年间在四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样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最后,王立胜书记指出新时代下乡村文明发展范式要实现从“乡土中国”向“城乡融合中国”的转变。讲座深入浅出,会场气氛热烈。报告结束后,王立胜书记在线详细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相关问题。

最后,徐莹经理做了总结发言,感谢王立胜书记给det365在线平台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讲座,对这次讲座给予高度评价,她号召广大师生要学习王立胜书记的研究方法,即应立足于中国现实、中国实际去发现问题,并结合中国文化特点进行解读,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观点。

本次报告引起了参会师生的热烈反响和积极回应,大家普遍反映王立胜书记的报告既接地气又高屋建瓴,既有哲理性,又有现实针对性。通过本次讲座,在场师生对于中国乡村文明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走向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意犹未尽。


师生谈感想体会

det365在线平台毛玉美教授表示,今天下午听了王立胜书记的报告,深受启发,感到耳目一新。王书记的报告信息量大、视野广、研究方法独到、逻辑思路严谨,他以大历史观的视野,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中国乡村数千年未有百年巨变,深刻研究考察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融合中国”的百年巨变、发展历程、历史逻辑、转化范式、历史经验、应然状态等问题。报告对我们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文明形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对于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det365在线平台滕淑娜教授表示,王书记从一个长时段对中国乡村文明的变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考察。其中,有对中国乡村“数千年未有的百年巨变”的数据呈现,有对传统乡村文明的范式解读,有对中国乡村文明不同时段历史演变的背景、特征及意义的阐述,还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文明范式转型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议及对未来乡村文明建设展望的说明。报告中,王书记提出的对农民的“道义回报”、乡村文明建设的“构魂”(灵魂塑造)及从我国传统乡村文明中发掘萃取“教化教养”元素等理念令人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det365在线平台青年教师范子谦听完讲座后深受启发,他说,王立胜书记的演讲极其精彩,让人受益匪浅。塑造新时代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既不能盲目的回到过去的老路上,也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国外模式。必须坚持从中国实践出发,从蕴含着传统乡村文明的中国历史入手,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革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汲取历史经验智慧,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均要重视。有一点毋庸置疑,塑造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其落脚点就是让人民群众感到幸福、快乐、满意。


202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孙逊“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相比作为传统中国概念化的“乡土中国”这个“已成的事实”,“城乡融合中国”这一“正在生成的事实”更适合作为建构主义的理解对象。我国城乡融合的发展不仅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推动下,城乡融合发展更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通过王立胜书记的讲座,让我对当下乡村文明范式转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跳出城乡视域下高速城镇化的“涡旋效应”,如何从隐形形态的乡村文明中“兴灭继绝”,让乡村基层治理内生出新的精神性内涵,从而滋养出对接历史传统、适应现代生活的新的乡村文明,我们任重而道远。

2021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李艳:聆听王立胜书记的讲座,颇感受益良多,尤其是关于传统乡村文明从显性形态变为隐形形态这一方面的论述印象十分深刻。关于建立“城乡二元”体制,追求“赶超型”现代化,使得乡村服务于重工业化和城市化,采取了牺牲农业的工业化模式,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王教授这方面的精彩论述,着实让人折服,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

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张云珊:毛泽东曾说:“中国虽然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但是合共只有两块地方,一块叫农村,一块叫城市。”作家刘亮程在文学中反复探讨乡村,他写道:让那些草木再繁茂一次、葱郁一次已经不可能了,它们的根毁掉了。所以,从某种层次上讲我们需要感谢王立胜书记,他对乡村的见解扭转了乡村在文学中悲观地位。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和乡村三十年利息改造运动,指出传统乡村文明从显性形态变为隐性形态,其中蕴含的理论内涵给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构建指出了一条看得见的路。总之,乡村建设的内在灵魂如何塑造,det365在线平台承担着责任,每个det365在线平台人也都承担着责任。

202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祝琳: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我国乡村文明虽然在过去百年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但新的乡村文明也必通过“回到源头本事”“兴灭继绝”等方式从旧的文明中生长出来。王立胜书记认为乡村文明范式已经从“乡土中国”走向“城乡融合中国”的转型,应该从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两栖”的政策措施着手,以“县域推动”为现阶段“城乡融合”的体制支撑点,以村落为代表的基层社区为重点进行改革。在我看来,这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必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选择全新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2022级新生田润梓:有幸在公司领导和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王立胜书记的学术讲座,使即将步入det365手机版大det365在线平台的我受益匪浅。王书记根据自身成长与实践和研究经历,以时间轴为主线,分成了六个时间段,阐述了从古代传统乡村到现代乡村和城乡融合的数千年来的巨变,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他运用了很多实例、数据、图表资料以及古往今来各专家的研究成果及思想,使我们充分学习了中国乡村发展历程,引发了对当下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2022级新生郭沫雨:通过参加王立胜书记的学术讲座,我体会到意识形态建设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当前乡村发展在物质基础方面已取得建设性成果,其面临更重要的问题是塑魂,要将文化的建设与意识的培养融合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文化建设问题与各方面的生产建设问题要结合起来、协调一体化、同度同理来观察和解决。由此,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发展,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有特色、有特点的开展乡村意识形态建设,以塑造中国乡村文明的新形态。


撰稿人:侯继迎

审稿人:徐 莹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累计访问量:
版权所有:det365在线平台 - det365手机版 - 官网下载(燕山校区) 电话:0531-88525233 网站管理